昨天翻開了好久前曾經翻譯的麵包書,看著上頭「關於譯者」的文字內容,讓我的腦子思考很久。我想的是:
「空白能量中心所說的非自己議題,真的不好嗎?」
「為什麼身邊接觸人類圖的人,有些(佔大部分)會害怕自己的某些能量中心很空?」
烘焙書上頭寫著:
「陳小美,喜歡法國,所以開始學法文。學了法文,所以去了一趟法國。在法國待了一段時間,逐漸愛上烘焙。通過與麵粉、火侯間的對話,找尋巴黎獨特的味道,在反覆烘焙、拿捏過程當中,一再的重溫巴黎生活的美好記憶。
經過麵包店總不忘嚐嚐味道,找不回的味道,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做出來。別小看一個女生的力量,在反覆思量、揣摩後,巴黎一點一滴的記憶與滋味一點點的從手做麵包找回。隨著麵包的香氣,烘焙不只是廚房的工作,不僅是為了製作出美味的「食物」,更是重現一段回憶,以及巴黎的空氣與生活。」
這段文字,是一個編輯朋友幫我寫下的自介,我記得那段時間,是渴望時時刻刻學習法文、無法滿足一週一堂課,開始「不知節制」的想要更多,所以的把工作辭了,期初以為在巴黎住半年,「證明自己可以」在短短半年就把法文學好,沒想到視野打開之後,「不知節制」的想要體驗更多,讓自己走遍了歐洲各國,想以最經濟的成本「證明自己可以」用省錢的方式,體驗不同的生活!
從法國回來的第一年,在巴黎生活的情懷,讓自己思念不已,下班後持續玩麵團的生活持續了幾年,這股「不知節制」的動力,以及「想要找出最完美的配方」的空白邏輯中心,自學翻遍英文、法文跟中文食譜,為自己積累了許多烘焙的實務與理論的應用經驗,後來翻譯了三本麵包書,在2020年也在網路上銷售肉桂捲,滿足了當麵包師的夢想,在人生resume上,增添了幾筆有趣的經歷。
那段時光,在回看人生的四十多年,是最精采的時刻!原來自己可以如此發光發熱。
空白中心的非自己議題,發生在自己身上時,真的不好嗎?
我想,這當中還是得區分的喔(要不然人類圖怎麼會稱為區分的科學呢),以我自己空白薦骨為例,應該是建立在:
空白薦骨的「自然」運作:
假使空白薦骨運作,會在日常生活中讓自己的行為模式,變得不知節制,但是在做的過程中,能夠查看自己的「權威」有沒有想要這麼做,這股動力反而會變成一股推力,同時「觀察」自己,是否有「過度耗損」的狀態,那麼,這就會是自己是有所選擇下所做的決定;
但,常常我們所說的「不健康的空白薦骨運作」,是我們會忘記需要透過「權威」來確認是否產生自我糾結與矛盾、甚至是過度耗損能量到身體過勞,而「不自知」的被這股動力「推著走」而以為無能為力,且產生痛苦的「不知節制」,甚至,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改變,反而就這麼跟他人說:「對啊!我就是薦骨空白,不行嗎?你們需要接受我的樣子。」這,就很容易讓人在互動中,感覺不適。
能夠分辨這當中的差異,是我們期待學習空白能量中心的非自己議題過程,能夠自己開啟察覺,並且自行檢視的學習過程。
但,你說空白薦骨,到底可以做些什麼?
對我來說,從四年前我覺得自己空白能量中心超多,很討厭,到現在認真的察覺自己空白薦骨的運作模式,才驚覺過往的日子我都亂用自己的空白薦骨。
空白薦骨設計有其運作的模式,只要避開以上的誤區,空白薦骨在練(學)習下:
1 對於能量運作的敏感度超高,能夠精細地感受到周遭環境是否具備需要的動能;
2 能夠為組織中的成員引導補充體力,以及有效率的使用能量…
3 是充滿細節與規劃力的特質;
4 絕對是團體中組織戰力的第一人選。
這篇文章,是想要引導大家開啟另外一個思考方向!
有太多切入角度是以非自己議題,讓這原本是二元性的世界,在被定義與貼標籤的過程,變成了「好」或「不好」的兩個面向。但這當中,有很多沒有交代清楚,甚至有些模糊,當知識沒有整體理解,就會讓人感覺害怕。
在Ra所傳遞的人類圖,世界就是 this and that 所組成,沒有這個、怎麼會有那個,如果,世上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設計,我就是你,那麼,我還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嗎?(個體人思維的論調上身)
空白的能量中心,能夠為我們帶來的,是無窮的機會與可能,在過往的自己的故事中,如果不仔細回憶,大概光感覺現下所發生的事情、以及未來得要忙碌應對的事情,就已經應接不暇,怎麼可能有機會反芻沈澱、進而去思考自己從外界互動過程,拿到了什麼?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...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