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一個臉友分享的童書「Hope For the Flowers: A parable about life, revolution, hope, caterpillars & butterflies 」 (影片連結在文後)
13分鐘不到的說書影片,說著毛毛蟲蛻變的故事,看完,感動的掉下眼淚。
為何書名叫做Hope For the Flowers? 而不Hope for the caterpillars?
其中有一幕寫著,因為毛毛蟲「蛻變」變成蝴蝶後,花朵需要仰賴他們的移動,通過傳播花粉才能繁殖後代。
所以,毛毛蟲能否覺醒,察覺自己的purpose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才能夠讓整個大自然,有韻律的運作下去。
這不就是在說存在於世界上,包含人類的每種生物們?
我們能不能夠察覺到自己的設計,與其他人不同,活出自己的本質,用自己的設計,貢獻、實踐一己之力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讓整個mandala的運行,能量能夠相互承接。
我們能不能夠回歸到自己的設計,分辨在環境中充斥著的某些驅動力、風潮,是自己該跟隨著,並貢獻自己的能量在上頭?又或者是清楚的知道,那不是我該做的事?
我們能否察覺哪些是該做,哪些是不該做?
一切,都只是回到自己的設計與策略,遵循著內在權威,看清楚什麼是適合自己的決定,曾經,聽過一個說法,很好理解什麼是「順應自己的設計」,也藉此與大家分享:
生產者,其實是「只做自己真正有熱情的事」,其他的事,由別人的熱情來做(只做自己有回應的事);
投射者,其實是「只做自己內在本質擁有,而別人也剛好投射到的事」,所以,對於其他的投射,不必、也不需要回應(只對有辨識出自己才華的邀請,給予回應);
顯示者,其實是「只開始(initiate)一個他「自然就顯化」的事情,沒有刻意而為;
反映者,其實是,「反映當下的眾生,成為一個鏡子」,順應世界的流,不過度投入、隨之困擾。
當能夠明白,在眼裡自己的「有限」,就是自己的「獨特」,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愛其有限,就是「愛自己」的表現。
因為明白自己的有限,就能夠欣賞身邊的每個人,也都在其有限中,貢獻著自己的獨特性。
若我們都能夠察覺,所謂的自己(self),就是安於自己獨特的有限,相對於非自己(Not-self),就是無法安於自己的有限,看到別人有,自己也想要,無法專心做自己,還想要兼著取代了別人的角色。
.
今天,你做自己了嗎?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…
影片連結:https://youtu.be/tgsuiz2LSmw(可以點選字幕自動翻譯成繁體中文喔) 購書可以來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F010010561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