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七月開始,慢慢的靜心觀看六十四個閘門的每個爻辭,用數學換算就是有384個作業要做。
可以量化總是令人感到安心,擅長於事前規劃To do list可以讓事情變得有效率,但,對於意志力中心空白的我,能不能照表操課就是另外一個故事。(笑)
單純的閱讀「區分的科學」,兩三行的文字看似艱深,卻蘊含了許多可能地開展面向,越了解自己圖中的爻辭,就感覺越能了解自己行為模式背後的驅動力。越往下挖,似乎就與想要療癒的那個自己越走越近,有時,會覺得看的太近,反而感到太真實、赤裸,需要多點時間才能慢慢消化,消化掉「自己對自己的批判」。
來自世界的批判已經夠多了,別再批判自己
許多在文字上的形容的詞彙,在一般人的眼中總是帶著負面標籤:混亂、分裂、無知、自私、貪婪、腐敗、冷淡、吝嗇、霸凌等等,經由上升與下降相位兩端的特質讓畫面變得多彩,當這些詞彙在自己存在的成分中,佔有一席之地時,大腦的混亂與焦慮感,會開始出現許多聲音...
「懷疑真的自己是自私的嗎?是貪婪的嗎?」
「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樂於分享的,是體貼熱情的...難道不是?這些都是表面功夫?」
「為什麼我會擁有這些不好的特質?我的設計好像很爛。」
「為什麼別人的設計都可以比我的好....」
「我好負面。」
「原來就是這樣,難怪我的人緣這麼差...」
「難怪,沒有人愛我。」
負面標籤與批判的堆疊,無聲無息的來臨,在不到一分鐘的思緒快轉,
就列出了這些反應,也是對自己的批判。
這段時間,從書本裡的解釋,回歸到自己的設計,回想自己實際在人群中展現的模樣、與朋友應對的態度與方式、與家人相處的定位與自處、與親密枕邊人的互動與價值觀,再回到自己原始的定位,這當中開始了不少的批判:
從自己投射原本應該要有的美好模樣,但與期望不符時的落差;
從自己最討樣別人表現出來的模樣,卻發現自己也是這樣;
從自己可以展現的強項,卻因為設計中力量的拉扯,而削弱到沒展現出來的失落與惋惜;
請,不要讓「非自己」擔任你的「內在評審委員」,從頭到腳,逐一點名,看清了自己的不好,進而看不起自己,進而感到失落,掉入了否定自己的漩渦中,這,只會變成一直數落著自己的不是,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請,別排斥任何觀看自己之下,所發現的體驗。學習著用「陪伴」的方式看待自己,以不偏不倚的方式承認:「是的,從設計上來看,我是自私的設計。」對「自私」兩字不帶著世俗的標籤,以中立的方式去看待這個特質,順其自然地去接受,觸碰它,這是肯定自己的簡單方法。
試著察覺它給自己的影響,沒有批辦與操弄,在這裡的「是的」,不代表「我喜歡」、「我同意」,也不代表「我覺得很好」,。只是意味著:「是的,在此時此刻,我可以有勇氣的跟他面對面,即使真是如此,我也可以持續的對自己敞開心胸。」
只要如此,內在批判的聲音會慢慢削弱,焦慮與煩躁感也會慢慢淡化。
過去四個月,感覺到自己與內心持續的奮戰中,要順其自然並沒有那麼簡單。
「真的。我沒辦法接受自己的這個特質,內心是排斥著的。」我可以感受到內在的自己這麼大喊著。
可以感覺到自己不能接受「原來自己會善於說謊」的非自己特質,以為自己是十分真誠的,也一直是這麼要求身邊的人。但從過往的一些經驗與回應方式,驚覺自己真的有慣性說謊的特質而感到困惑。
當中,經歷過自我的批判,從驚訝,到覺知到「批判自己」的感覺,到承認自己批判這些不喜歡的特質時,會告訴自己:「即便我看不起自己的這個特質,但是這就是我,我還是在這邊跟那個自己一起生活著。」試著當一個旁觀者,觀看著自己挖掘出來的這個似乎不滿意的特質,是跟自己同時存在著的觀看著。
這個非自己,會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察覺,而變得立體且具象,我開始感覺到大腦用以往世俗的眼光在審判著自己,這個從心中就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設定值,會不斷的攻擊自己。
每個人的設計都是獨一無二
認識了人類圖後,慢慢感受得到在人類圖的範疇中,每個人的設計都是獨一無二,並且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,每個特質都有展現出來的美,就看你怎麼去看待它,只是,在世俗眼光中,追逐著合群、不要標新立異的這個世代,跟別人不一樣就是怪,就是不好,就是會出問題的價值觀。
這些被刻畫出來的標籤,讓我們在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中,被一次又一次的制約,不管是家人的期許、學校的統一教育、又或者是同儕間的競爭壓力,都讓這制約的過程,一次又一次的套在我們身上,有人會苦命抵抗,想走出個體性,但大多數的人,直到無力拉著與最原始的自己之間那條線後,不會再感受到自己想追求的到底要什麼,雖然感受到不需要苦力掙扎的輕鬆,但,也失去了自己原本的模樣。
請,肯定自己,在探索自己的原廠設定的同時,對自己溫柔,試著不帶著批判的心情看待自己,呵護自己,期待再次綻放的機會。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...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