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投射者,等待被邀請的體悟


前天聽到一則消息,得知曾經一份來到面前的合作邀請,最終推行的營運模式,與自己原先所設定的經營手法,有極大的出入。

這也讓自己驚覺去年那時所沒看見的真實,因為時間拉長,得以看得清楚。


故事是這樣子的:

去年年初的時候,一位友人傳了訊息給我,提到他們即將成立一個服務品牌,需要一個精通社群通路營運的人,讓社群黏性變高,讓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距離拉近。因為對於我的風格是他所喜歡且覺得合適,想知道有沒有興趣一起聊聊?

一個身為情緒權威的投射者,這股被看見、被他人需要的邀請,就如同蜜糖一般覆蓋著我,還記得當晚入睡與隔天早上,都還被這股魔力給催化著。當然沒忘記,接到邀請的當下,向對方解釋著「如果可以,請給予一週時間思考,並且會期間內詢問想了解的合作內容。」同時,謹記著自己得要每天好好的思考,到底對於這份邀約,我的內心有多麼的想要試試看。


一週後,回覆對方自己是喜歡這個工作邀請的,就等待他們後續的準備狀態,有需要,再與我聯繫。

就這麼一路到了年底,忙碌之際,也從友人口中得知這個服務平台已經成立,原來,小編已經運作配合了一段時間。當時,其實有點不是滋味,心想,連聊聊的機會也沒有,也沒有後續告知,我還以為他們打消念頭了呢。


心中,浮現了幾個聲音:

「是因為我花了一週思考,對方覺得我不夠意思?」

「是因為別人比我好,所以他們選別人了?」

還好,沒多久就回神,發現意志力空白的自己又想為難自己,於是開始跟自己對話:

「畢竟,如果連一週都不願意等待,未來合作的日子大概就是一直被推著走吧;如果別人比較合適,那當然也是選別人,不是嗎?」

同時,肯定了自己的空白意志力中心,與情緒權威所做出的決定。



這件事情就被拋在腦後,直到過了將近一年之後的昨天,與朋友聚會時,聽到了幾個八卦消息:


「品牌風格與定位不清楚,導致活動小編很辛苦,得要自己發想,但是品牌內部溝通不清楚,讓很多消息在傳遞的過程中,衍生許多客服問題。」

「換了幾個小編,原本想要打造自由互動的平台,卻因為品牌方不覺得需要花太多時間在社群上頭,所以編列的預算本來就有限,導致互動的溫度降溫,凝聚力弱化。」


讓我忍不住去關注了這個品牌的網路互動,發現一年下來所建立的社群風格與黏性,與當時所溝通的,根本就大相徑庭:

「還好最後我沒去!」




回過頭來仔細思考,對於一個情緒權威的投射者來說,在故事的最初,也就是跑情緒之前,就應該要先確認是否獲得正確的邀請:

「對方需要的專業度,是我能夠給予的?還是隨便一個人都可以承接?我是容易被取代的?」

如果自己是難以被取代,那相對在合作之時,對方將會比較願意聽取自己的建議,而非只是想要一個聽話,好使喚的人而已。


確認之後,再來跑後續的情緒與感受:

「也就是,如果對方只是需要一個客服能力,可以回答的小編,那,我還有興趣?會不會覺得無聊?」


去或不去,沒有對或錯,一切都只是在選擇之前,搞清楚自己的狀態而已。

回想當時對方沒有找我,也或許是很清楚他們的定位,是不需要一個有主見,與經營想法的合作方,其實後續的不聯繫,好像也是挺好的XD,為彼此避開了麻煩。

很好奇其他的投射者夥伴,也有跟我有一樣,曾經因為邀約來臨,而像吃糖一樣的開心,而衝衝忙忙的想給對方回應的經驗嗎?


來與大家分享你的故事吧。

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...

──

11月研習活動招募中:

29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