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當空白中心學會擁抱靜止,我不再害怕無聊



去首爾旅行的這十天,我終於明白:為什麼我那麼怕「無聊」?


我總以為這次首爾的十天,會像以前一樣,有點累、有點跳舞、有點吃美食,然後就這麼結束。但沒想到,這趟旅程最後竟然帶我走進了一段,關於「內在小孩、孤單,以及無聊恐懼症」的深層記憶。



出發前的不安,原來不是單純的「太久」

這次出門前,我真的很猶豫。

猶豫什麼?

猶豫這十天會不會太久?

會不會太無聊?

我是不是該聯絡一下在地的朋友?

該不該把行程塞滿一點?


這種拉扯讓我一度覺得:「我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,怎麼這麼焦躁?」,這讓我想起每次出門前都會有的莫名焦慮感。

但這次的我沒有立刻逃避,而是選擇出發。

放下事前什麼都安排好的執念,踏上了首爾之旅,思考著空白對於我,會許會讓自己感受到更多的可能。

然後,在旅程的每一段,我都一步一步看見了自己。



睡不好、唇皰疹、跳舞的疲憊,身體說了真話

前三天,首爾發布過乾天候通知,讓我感覺到異常的乾燥,床太硬,連續三天睡不好。第四天,唇皰疹爆發,身體能量快速下降。


參加跳舞工作坊活動那幾天,身體明顯跟不上每一場的節奏,而我內心一直拉扯:「要全程參加嗎?還是可以讓自己好好休息?」


到了最後幾天,決定做一件以前的我可能會覺得有點「浪費」的事:「花了四千塊台幣,把最後兩天的旅館退訂,改訂一個有舒服大床的旅館。」

結果那個晚上,我睡得前所未有地好。然後,身體像是終於放鬆下來一樣,感冒順勢也發作了。

就這樣,在一個舒服的房間裡,讓身體慢慢地感冒、慢慢地痊癒。



想起三歲的我,無聊地看著水龍頭滴水

就在這段慢下來的時間,忽然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段記憶:

似乎是年紀很小,三歲左右的我,在托兒所不想午睡時,被與媽媽關係很好的園長,安排到一個沒有人、但可以看到窗外遊樂設施的小房間。


那裡很安靜。沒有人。


我看著水龍頭的水,一滴一滴滴在手上,那時我太小,不懂得什麼叫時間,但我感覺那是一個很、長、很、無、聊的一個小時午休時刻。

那個午後的孤單,一直藏在我心裡。直到這次,我才看見,並且真的感受到了那個「無聊」背後的孤單,那個坐在窗邊的小小的自己,不是單純沒有事做,而是沒有人陪、沒有人理解,其實當時的小小自己,需要的是連結,不是玩耍。

到這時,我才理解:原來害怕無聊,不是真的怕沒事做,怕的是:那種「無人陪伴」的寂寞感與失去連結的難受,再次襲來。



你自己玩就好了啊!我曾被這句話制約多年

旅途中,跟朋友聊起這段記憶時,我又閃出了另一個童年的片段:

一樣是幼稚園時的我,想找媽媽陪我玩,她卻說:「你自己找事做好嗎?你哥哥都自己玩得很好啊。」

那個時候,我大概開始學會:「要讓自己忙一點才不會孤單。」「無聊是不被愛的證明。」「找人陪會被嫌煩,所以還是靠自己比較好。」


直到現在,在生活中的我,總會不自覺地問自己:「那等一下要幹嘛?」

這種下意識把日子安排得滿滿的思維,原來不是因為有多喜歡行程滿,而是因為還在防備「孤單感」再度來襲。



這次,我終於陪著自己走過那個孤單

我沒有把自己塞爆。

我在需要的時候休息、不去活動、好好睡覺。我在旅途中選擇相信:「就算無聊一點、慢一點,沒關係,我會陪著自己。」

也許,這才是真正的去制約。怕無聊,是一種被制約的習慣,也是空白邏輯與直覺中心的提醒。


不是一瞬間把舊有模式丟掉,而是一次次練習把自己放回「不需要撐住」的狀態裡,接住自己,陪伴每一刻會有不同感受的自己。



去制約,就是重新認識自己

在我們的成長過程裡,有太多「應該」潛藏在習慣裡,比方說:我應該要很獨立、應該不能太無聊、應該要自己玩得開、應該別麻煩別人。


但去制約的過程,不是反駁「應該」,而是用自我覺察的視角去檢視:這些「應該」其實並不一定適合我。

又或者,你會慢慢發現,真正的自由是來自於:當你能看見某些慣性背後的傷口,你就可以選擇,用更溫柔的方式活著。


如果你願意,也請把這篇文字,送給正在練習慢下來、陪伴自己的你。我們正在一起學會:無聊不等於孤單,而真正的陪伴,是自己不再遺棄自己。

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…

Commenti


©2024 by 鏡觀其變 Magic Mirror Human Design.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