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白的情緒中心,會接收且放大環境中能量場的情緒來源,比起其他中心,這個中心受到外在影響可以很深刻,也是容易受苦的地方。若要知道自己目前的狀態,可以從非自己描述中的「健康」與「不健康」表現來體會,像是個評量表一樣,針對自己狀況來評分。
比方說,其中有一個就是:
空白情緒中心健康狀態:「不用刻意討好別人 」
空白情緒中心不健康狀態:「害怕被拒絕、害怕不可預測性與後果」
透過具象的描述,讓自己與他人之間互動時的情緒狀態,變得清晰。
記得上次夥伴時段「空白情緒中心」其中有個討論串很有趣,是一位夥伴提及:
「從小,父母親就對我投以可以賦予重責大任的期待,到了長大更是明顯,因為雙親逐漸年邁,健康關係管理也開始勤跑醫院,什麼血糖要注意,回診的慢性處方籤我要去拿,如果沒空,我也得要硬抽出時間去,搞得我好疲累。直到後來我決定要把部分的責任卸下,卻被其他親友指摘說怎麼可以不關心父母。拜託,我並不是不關心好嗎?在能夠承載的責任範圍我當然願意,可是,我沒辦法全包啊!」
「也因此,我一直以為這樣子拒絕對家人付出,為了做自己,自私,是很不健康的。」
「直到被告知『不用刻意討好別人』是健康的狀態,我才發現,天啊,我是從不健康往健康的方向邁進著。」
突然明瞭的他,心裡的疑問找到答案,並感到被理解。
事實上,在現行社會下有許多的世俗觀點,是讓我們被貼上「應該要這麼做」的壓力源,如果發現自己會在意是否滿足所在意群眾的眼光,也需要了解自己是不是也想這麼做。一次兩次的順從,只會讓自己與身體感覺的連線斷開,忘記自己真切的需求在哪。
並不是說要活出自我,就得要與另一方對立,若能夠在理解當中,產生同理心,知曉這些他人的期待,都是他們的想望,但,要活出你自己,是可以溫柔且堅定的表態。
當然,能夠透過溝通,讓他人知道你的想法,這樣很好;若不行,也沒關係,至少當來自於他方期待的壓力,過度壓制在自己身上的時候,能夠不忘本心,勇於發聲表態,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,再來選擇。邀請自己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,並溫柔的對待自己,與身邊深愛的人。
.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...
Comments